
一位追尋森林的設計行者丨黑森林奮斗者葛志仙
發布日期:2021-01-19 瀏覽次數:180

在這個煙花楊柳的季節,我走進了合肥黑森林景觀設計有限公司,尋找追尋森林的設計行者。
剛剛踏入公司,我就被一種靈度空間設計感深深吸引,與其說這是個商務辦公室,不如說是一個藝術館,在這一刻所有喧囂煩惱紛爭仿佛都退去了 , 給我留下一片月白風清的澄澈和幽靜。隨著空間的不同轉換,不覺間我來到了創始人葛志仙的辦公室。陽光靜靜地灑在窗前,書柜整齊排列著各類書籍,古琴、漢劍、賞石,這些更加吸引我想去了解這個辦公室的主人。質樸的白色茶盞承載著主人對客人的待客之道,我和葛志仙開始了品茶暢談。
什么樣的森林是黑色的?當我在問及公司 為什么取名黑森林時,葛志仙拋出了這個反問。這是代表了他的思考,不細細琢磨,恐怕很少會有人追本溯源,回到最初自然的狀態去思考本真。原始森林由于沒有受到太多人為因素干擾,生物多樣、生命有序、物種和諧。如果你留心原始森林的狀態就會發現,蒼山蓊郁、林深茂密、遮天蔽日,林木茂密到一定程度就會有黑的視覺效果。所以葛志仙說,森林應該有森林的樣子,所以我們選擇了黑森林,也因黑色是包容一切的顏色,同時因為人類是從森林里走出來的,有著天生的對森林的向往。黑森林景觀的企業理念是:“揮灑綠的世界!”同時也希望我們身邊能有更多的黑森林。
認知

語言表達的是我們的愿景,而行動才能轉化為成果。美是自然的恩賜,也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尋找到美的根基。黑森林自 2005 年成立以來,秉承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把不同地域、民俗風格進行有機融合,巧妙地處理用地、環境和城市空間的關系,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觀作品。在景觀規劃設計工作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表現出優秀的專業設計水平和優質的后期服務。作為一家景觀設計公司,掌舵人葛志仙則對景觀設計之美有著自己深刻的認識和獨特的見解。在前不久結束的園冶杯競賽上,黑森林捧回了屬于自己的榮譽和獎杯,但他卻說獎杯本身并沒有什么,只是一種形式罷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個景觀設計師的初心是營造山水畫般的美景。但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為誰設計? 如何增強審美主體的主觀感受?他認為設計的底層思維很關鍵,這種基礎的理念是屬于自己的核心特色,這是活的靈魂,如果缺乏這種思維理念,設計作品的手法也就流于形式,經不住歷史的檢驗。就像武術,非習武之人可能見到花拳繡腿也會認為這個人身懷絕技,但在行家的眼里,有沒有真本事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因為氣韻不同。蘊含真正能量的作品是具有普世價值的,這種價值判斷是不以少數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在水急舟橫的聊賴中訴說自己合意和不
合意的心事。這句詩在后來的日子里,也常常被引用于景觀的營造之中。然而同樣是看山,也會有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與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別樣風采,何況有山又有水的景觀呢?葛志仙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景觀小品,你稍微注意就會發現,作為景觀設計的一個要素,大多數的作品并不總是被人理解,普通市民大多只有直觀的感覺,很難能讀出設計師所表達的理念。但我認為,一個真正好的景觀小品,市民是能讀出來的。那是景觀設計的高級狀態,而現在我們通常認為的高級卻都是設計師自我以為的。作為景觀設計師,需要非常廣泛的學科知識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為其提供支撐,例如營造中國的園林,就必須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諸如中國人的性格、心理狀態,地域文化等元素,設計大師往往專研幾十載也只是在景觀中的某一個領域才能臻于化境。這是葛志仙心中的設計大師的樣子,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標,為此不斷地學習、修正、提高自己。
心態

優秀的作品總是基于設計師的優秀品格,他在自己設計的作品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自己的人文理想與藝術追求,所以營造出好的園林,景觀設計師要持續不斷的精進修為。他認為,每一地區園林企業的發展,往往都有地域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設計師的教育環境帶有的地域性,像每一所大學培養的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氣質,有的學校培養的學生比較關注工程,有的學校培養的學生更留心空間的設計,還有的學校培養的學生擅長植物的配置應用,凡此不一而足。但園林設計是一個深層次高級美的綜合體,需要很強的文化底蘊氣質,也與各人的天資稟賦有關,這對設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幾年來,省內的生源質量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不過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只要我們在不斷學習,就會有進步。本土園林要想發展壯大,必須吸引一批具有綜合思維、開闊眼界的人才在此扎根。優秀的生源在培養的過程中更容易強化系統綜合思維,也容易對景觀設計的理解進行深層次的沉淀?,F如今的安徽園林行業整體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我覺得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利于思想碰撞、共創共榮??梢韵胂?,三五年后的安徽景觀設計水平,一定不是現在可以比擬的。
求知

學習打造創新的持久動力。要想在專業的領域內突破創新,必須先學會打破思維里的墻,就是要認識到存在的問題現狀,然后通過學習不斷地改進。黑森林非常注重團隊精神以及對團隊后續關注的培養,公司經常組織游學和講學,讓設計師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并汲取創作的營養。創始人葛志仙希望黑森林是一個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公司,是一支具有堅強耐力的團隊,可以進行長跑。從個人的角度和感受來說,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精進才能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倘若日后我們設計出的作品不僅得到了業內專家的認可,更能得到普通市民的理解,就說明達到了我們的理想境界。
不聞先王之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葛志仙坦言,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十分關注于思維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尋找自己對設計理念的定位,生態的景觀應該是自然的,聽了今年園冶杯的幾場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一位來自泰國的設計師的案例,在不改變原有的溝壑地形的基礎上,在場地內種植小樹,五年后樹木成蔭、落英繽紛,完全是自然生長的狀態,地理土壤機構是沒有被過多人干預。這就是常說的回歸自然,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然觀’,而這種自然肯定是毫無爭議的。盡管這種思路目前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但卻是一種可供借鑒的思路。還 有一個觀點也引人注目,就是現在的設計師總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用現在的確定性去衡量未來的不確定性,比如在某地區設計一座公園,可能會明顯的采用當前的流行元素和設計特征,如果定位的時間段是當前一段時間是沒有問題的,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處園林景觀的使用壽命更多地是留給后人的,而流行和時尚的生命很短暫,未來卻是不確定的,能夠傳之后世的才會被歷史沉淀下來,否則就被湮沒了。
“不管能否做到,那都是我們一貫追求的目標。這一目標首先推動我們需要且已經在尋
找一批具有大格局系統生態觀或認可黑森林生態理念的人,在我們的設計中主要偏向于喬木配置為主,再配置合理的中小木、灌木和草叢,形成和諧有序的空間布局,可能起初的效果并不明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嶄露頭角的,譬如十年二十年以后展現的面貌絕對是今非昔比的景象。然后就是尋找設計初衷與作品落地之間的平衡點,我們盡可能的利用各種可能的溝通渠道去表達我們的思想理念,以此來推廣和建立黑森林的認同感。只要方向正確,好的作品終將有目共睹,認同只是時間問題。”
“我心目中的理想園林景觀,首先應當是適度的,優秀的設計師不會以現在的確定性武斷的去確定不確定的未來,也不會把需要用在未來的內容都提前用完了,一個適度的設計理念,是以適度的投入就能滿足普通百姓的需求,而如果滿足了同樣需求卻消耗大量成本的行為方式,也是格局不夠的體現。其次,我們反思園林設計的初衷和原則,就是要人與
環境的匹配,好比適地適樹,園林作品的設計要體現所在區域環境的特征。然后就是要符合未來歷史的發展,去尋找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
文化

優秀的作品必然是文化的表達,而地域文化的融入為此提供了契機。不少人經常會談到徽派建筑和園林,但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徽州人的精神面貌是什么?建筑是凝固的藝術,園林是有生命的藝術,言下之意是領會了精神的主旨才能更好地指導后人的工作實踐。我和大多數人的看法是一樣的,徽州人是勤勞的,但勤勞的背后是什么?更需要我們去探究。他認為第一代的引路人走出大山后,后來者前赴后繼,逐步就形成了后來的整體精神風貌。“所以我一直強調環境、空間與人的相互影響,我們對環境景觀形成直觀感覺這個過程首先就是空間帶來的,同時空間也對人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我們公司,你稍微觀察就能發現,每個空間格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民孕育一方文化。西北的秦腔豪放曠達,江南的昆曲柔曼悠遠,安徽也有安徽的人文地理。葛志仙的理解是,雖然安徽的名字里有“徽”字,但是從大一點的格局來說,江淮文化也是安徽文化的重要部分,這兩年,我們的建筑定位也出現了‘江淮風格’,不少業內人士也在討論這一概念。在景觀空間開闔關系的處理中,需要考慮到適合本土風情的尺度,滿足當地人的生產生活習慣,安徽主要處于江淮之間,有北方的豁達也有南方的婉約。四季分明,其尺度是適當的,其內涵是具有包容性的,而且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屬于當地區域的文化符號,那些歷史文物、陶瓷、器皿、雕刻等都是區域文化符號的一部分,分散四處可能并不起眼,綜合起就是一個地方文化的結晶。所以安徽本土園林的特性是開放與包容,其內涵承載于兩河之間的江淮文化,未來走出去的路線也應該是立足于此。設計表達,首先是對空間尺度的把握,其次是載體,然后是風格定位。江淮之間的景觀設計,離不開對區域水土空間的理解和文化符號的呈現。”
正心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得到多少,而在于他承擔了多大的責任。提到企業的社會責任,葛志仙說:社會責任首先是履行好自己的本職,企業的第一責任是在正確的道路上使用正確的方法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遵章守法,在企業角度上為客戶服務,這些具體的事情也都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其次是力所能及的培養人才,盡可能的為員工謀福利,這也是回饋社會的體現。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黑森林設計團隊一直努力創造更優秀的作品服務于人民大眾,將生活的本質還給社會。
淅淅瀝瀝的雨滴,穿林打葉,降落在翠玉般的葉上,劃出一道綠油油的體線;滴滴答答的聲響,敲打出一曲曲此起彼伏的樂浪。如果有誰嘗試發出一句吶喊,便能聽到森林心跳的旋律,撫慰過整片森林,回歸到自己的心間,這是回聲,是自然流露的語言,也是身臨其境的有心人臨水自照的自題小像——尋找美妙的回聲,那里有森林的語言。對于這位尋找森林的行者來說,他的使命是創作美、傳播美,而作品就是他初心之花開出的業果!對葛志仙來說,黑森林就是他綻放初心的地方!
上一篇: 創建美好環境丨黑森林奮斗者黃春暉
相關推薦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