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森林講堂——創新無罪 設計有理
發布日期:2021-01-22 瀏覽次數:111

“
9月19日,黑森林講堂邀請到安徽省青年皖江學者、安徽建筑大學副教授聶瑋博士,以“創新無罪,設計有理——景觀環境設計中的方法論思辨”為主題與大家進行分享并展開討論。以下為此次講堂的主要內容摘錄。
”
嘉賓介紹

聶瑋
聶瑋,漢族,1986年12月生,安徽潛山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造園學博士后,安徽省高校領軍骨干人才,青年皖江學者?,F任安徽建筑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景觀系系主任、黨支部書記,安徽建筑大學建成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環境認知與行為實驗室主持人;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會員,臺灣建筑史學會會員。
學習工作經歷:2005至2010年在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學習,獲建筑學學士學位;2010至2015年在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學習(碩博連讀),獲工學博士學位(其間:兼任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助教);2012年任臺北科技大學建筑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訪問學者);2017至2018年任日本千葉大學園藝學研究科外國人研究者(博士后);2020年起任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分享環節
從重大事件談起
設計是什么
會講故事的設計師
設計中的調查研究

PART 1:從重大事件談起
在第一部分中,聶老師對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的重要講話、重要行程進行分析解讀,并提出總書記重要講話中的關鍵詞“生態”與“創新”正是景觀環境設計的本質與內在需求。
而通過對安徽省內建筑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的行業、專業現狀進行分析,橫向比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江浙滬三省市的狀況,提出安徽省的景觀環境設計行業、專業任重道遠。
PART 2:設計是什么
聶老師帶我們追根溯源、回到設計的起點,思辨設計到底是什么?設計本意是“計謀、計劃”,與畫圖這一事項并無關聯。“只要我們頭腦中的思維活動——計劃、構想是帶有預見性的、未來性的、愿望性的內容,那就可以叫做設計。”
聶老師結合他多年來在設計教學和實踐中形成的理念和經驗,為大家講述了設計中的方法論,探索方法論的本質和意義,了解設計的內在邏輯和設計事理學原理。通過對“屋頂上的跑道”的案例分析,提出要勇于“挑戰”滯后的、局限的和同質的行業規則與專業規范。

PART 3:會講故事的設計師
聶老師認為“不會講故事的風景園林師就不是好的設計師”,運用記敘文的六要素,構建講故事的能力在設計中尤其重要。生活中,人、物、景不斷產生交流,總會碰撞出一些動人的瞬間,而這些瞬間就形成了故事。
接下來,聶老師通過表格和圖形等形象地介紹了設計中的故事構成。設計師要把握在不同人情風格、不同區域背景和不同時代機遇下的景觀規劃設計需要,講好設計故事。

PART 4:設計中的調查研究
在第四部分中,聶老師先剖析了傳統設計教育的失衡,重設計表達、圖面表達,而輕調查分析、科學研究的弊端,進而提出設計中的調查研究的重要性。隨后向大家講解在不同環境中的調查內容、基于環境行為的調研等。


最后黑森林創始人葛志仙針對聶瑋老師的講座,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以及技術與方法論的同樣重要等觀點。
討論環節

呂坤:黑森林是一家有設計擔當、有文化底蘊,重視團隊和軟實力建設的新銳公司,黑森林大講堂恰恰是它的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期待以后能有更多機會來黑森林進行交流學習,甚至是工作。
王鑫:學校里很多書本上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還是有很多不適配的,缺少實踐的經驗,而一線的設計師又往往沉迷于生產,忽視了理論與方法的更新,來自學院派的方法論分享顯得尤為重要。
王倩:我本科畢業以后,也在其他公司工作過一年,發現做的設計都是不成系統、沒有理念和靈魂的,所以又回到學校進行二次充電,希望今后能夠把方法論的更新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
葛總認為,今年可以將研究生的學習與工作協同起來,創建學習實踐的平臺,鼓勵學生到設計公司開展實踐與交流,在職的員工也可以在周六周日參加學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習,這些都是很好的工作學習的方法,聶老師也對有意向就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員工進行了相關回復并積極歡迎大家報考。
結語

在此,非常感謝聶瑋老師的設計方法論分享,讓最新的學術理論走進黑森林,一起探索設計的本源,實現景觀設計學院派與實踐派的溝通與互動,促進了黑森林設計更好的發展。希望未來的日子能有更多機會邀請到更多專家學者與大家分享交流。
·END·
創建美好環境
一起遇見更美的風景
上一篇: 黑森林講堂——崇尚自然 植物游學
下一篇: 【黑森林·分享】茶藝 |心生歡喜
相關推薦
查看更多 >